发布于:2024-07-21 11:46:45 来源:火狐直播在线看 点击量:14次
前不久举行的2024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与信息化部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围绕推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近年来工信部开展了加大技术攻关、增强解决方案供给、加强引领示范以及提升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工作。智能制造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既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成效明显,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努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层次地融合、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层次地融合、AI与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目前已培育421家国家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央地协同出台的系列政策,有力支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全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经过多年培育,我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正在多领域多场景落地开花。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制造车间,借助智能设备,引入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助力精细化生产;依靠智能巡检技术,远在千里之外也能云端管理大型风力发电机,相比人工效率显著提升。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2021年12月28日,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要实现供给能力显著地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任旧存在一些短板。比如,高性能芯片、智能仪器仪表和传感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元器件和零部件不能完全自主掌握。又如,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国家标准还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应用标准去对标、评价的时候存在“水土不服”。基于此,要多措并举,稳妥施策,构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筑牢技术基底,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一批基础性、共性的技术短板。聚焦于制造业生产全过程,以“揭榜挂帅”方式集中科创资源,攻关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随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实现群体突破和融合应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已确定进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层次地融合的新阶段,应以智能制造系统软件、AI大模型和通用仿生机器人的部署应用为重点产业突破方向,支持打造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与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的应用场景。
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提供“中国范式”。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技术和产业生态的标准化。通过加强标准引领,建立健全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准体系,积极推广标准的实施和应用试点、示范。鼓励智能制造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打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实践和示范样本,建设示范性工厂和生产线,探索未来制造的模式和企业形态。支持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合作,通过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共同参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标准、规范的制定。
加快中小微企业制造智能化升级。中小微企业既是我国智能制造升级的最大短板,也是未来最大潜力的所在之处。面向中小微企业,可以大规模推行工艺优化、精益管理和流程再造等针对性解决方案。打造“政府—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服务机构—中小微企业”多级联动的推进机制,以信息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中小微企业智能化升级。(连俊华)